香山革命纪念馆,在毛主席所题的“人民的胜利”刻字旁,静静放置着两盏直径超过两米的大红灯笼,走进细看,灯笼已有些年头。这是香山革命纪念馆的“镇馆之宝”,72年前,它们曾高悬于天安门城楼上,和亿万民众一起,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。
1949年,北京香山,筹建新中国的帷幕在这里拉开。经过商定,开国大典的日期定在10月1日,主席台就设在天安门。在随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,布置天安门的工作迅速展开。在呈报上来的十几个天安门布置方案中,当时身为开国大典筹委会主任委员的周恩来,一眼就看中了有8盏大红灯笼的方案。
在国人的眼中,红灯笼意味着喜庆、热烈、隆重和圆满,也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灿烂文化的象征。用大红灯笼装饰天安门,必然会为开国大典增添一抹亮色。
图片来源:香山革命纪念馆
方案定了,可是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。要契合30多米高的天安门城楼的体量,这灯笼的尺寸也必定非同一般。根据专家的说法,天安门灯笼的高度和直径都要超过2米,而且必须依靠手工制作。如此大体量的灯笼,当时负责会场布置的钟灵等人跑遍了北京城,也找不到敢接下这个活的工人。最后,他们在前门外一家作坊里,找到了一位叫尹作滨的师傅。
尹作滨祖籍在山东济南,师从京城的木雕小器作名匠。钟灵登门找到尹师傅说明来意后,尹作滨激动地说:“共产党是恩人,解放军都是好人,又是为新中国开国大典,我一定尽心竭力把灯笼做好。”木匠出身的尹师傅又请来了很多篾匠师傅,一起来完成这项重要的任务。
这8盏大红灯笼,每一盏都需要经历十几道工序,工作量非常大,而当时留给尹作滨等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由于灯笼太大,作坊里的场地显得局促,尹师傅索性就把材料都运到天安门城楼上现场施工,带着工匠们没日没夜地忙活。就这样,短短十几天,8盏有史以来最大的灯笼,扎制成功了。它们每一盏高2.23米,直径2.56米,重达80公斤,以至于城楼的工作人员们最后是靠着“抬轿子”的方式,才把它们悬挂到了天安门廊柱间的上方。开国大典那一天,在明亮的阳光下,8盏大红灯笼和天安门城楼完美地融为一体,让这座古老的城楼绽放出了从未有过的光彩。它们和亿万民众一起,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,也照亮着中华民族期盼的美好未来。时光荏苒,72年如白驹过隙。如今,在重要节日和国家庆典中,天安门城楼都会悬挂大红灯笼,已经成为了一种惯例。当年的8盏大红灯笼也光荣“退役”,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,其中的两盏,被香山革命纪念馆所收藏,成为了“镇馆之宝”。 尽管它们的身上,已经有了岁月的痕迹,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将永远被我们铭记。